文化园地
首页 - 文化园地 - 佛教简史

佛教简史

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,在古印度盛行了一千五百年左右,到了十三世纪以后,中亚一些异教民族侵入印度,异族异教统治者开始进行灭佛运动,使佛教在印度急剧衰落直至最终消失。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,佛教才由斯里兰卡重新传入印度。

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-悉达多,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的中印度迦毗罗卫国,其父为亲即系国王首图驮那(汉译为净饭王);其母亲摩耶夫人系当时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摩诃摩公主。

在净饭王年逾五十的时候,已四十五岁的摩耶夫人夜里梦见一人乘骑六牙巨象扑向其怀中,自左肋进入腹内,夫人大惊而醒,不久便怀孕。摩耶夫人怀孕期满,净饭王派了众多侍从护送其回娘家分娩,行至迦毗罗城的蓝毗尼园时,摩耶夫人下车到园内休息游玩,她走到一棵无忧树(婆罗树)下,正准备折下树上花蕊时,动了胎气,太子降生,取名悉达多(吉祥之意)。悉达多降生不久便能走路,他东南西北各周行七步,然后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道:“天上地上,唯我独尊。”悉达多即佛祖释迦牟尼,释迦是古印度种族的名称,牟尼是“贤人”或“寂默”的意思,释迦牟尼意即“释迦族中的贤人”,是佛教信徒对始祖的尊称。

释迦牟尼降生后七天,其母便逝世,从此他便一直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抚养。他年龄稍长,净饭王即延请名师教其修习五明(印度佛教授徒五种学问)。释迦牟尼虽聪颖敏慧,智勇双全,博学多才,但性格多愁善感,喜欢沉思冥想。他大慈悲心,见世间众生互相残杀,弱肉强食,心中常感万分难过。他16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妻,不久生一儿子。尽管净饭王在物质生活方面尽最大可能满足悉达多,但这一切都无法消除他为“人生苦短,忧思无量”等人生问题等苦恼。有一天,悉达多带随从到城外出游,路见一出家人威风凛凛,严肃安详地走过去,他心中羡慕,不由得赞叹道:“这才是人们向往的生活啊!”从此以后,他产生了出家修行的念头。悉达多在19岁那年便下定了出家学道决心。当年二月初八的夜里,他看望妻儿后,断然出家修行,发誓道:“我若不能求得正觉,度脱众生于生死海中,誓不再回迦毗罗城。”

悉达多出家后经过六年苦行修道,到处参访,却毫无结果。期间,其父净饭王无限悲伤,派人追劝他回国返家安心生活继承王位,但悉达多出家决心已定,任何言辞都打动不了他。悉达多在参访修道未得正果期间,在被人误解的情况下,更坚定修道信念。他独自一人到尼连禅河边十里远的一棵毕波罗树(即菩提树)下一块大石头上披上吉祥草,面向东方盘腿结跏趺坐,并发誓:“我今若不证,无上大菩提,宁可碎是身,终不起坐”。终于在第七天(有一说四十九天)即十二月八日早晨,明星出现时,大彻大悟,明白了造成世间苦难的原因和脱离苦难的四谛圣法,成就无上等正觉,三觉圆满。这时的悉达多已三十岁。他不仅自己大彻大悟,而且也已能帮助别人达到这种境界。他的这种自我觉悟及觉悟他人的大智大慧、大慈大悲已经达到至高无上、无可比拟的程度。佛教所称,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是佛,而佛性人人具备,即“佛是觉悟了的众生,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”。

释迦牟尼成佛后,又在树下静坐了七天,观察思考、探索弘扬教理、普度众生的方法。然后起身到鹿野苑初转法轮,为乔陈如等五位侍从第一次说法,使他们成为最早的佛弟子。这五位最早被佛祖度化的弟子即为五比丘,也即汉族佛教所说的和尚。

此时,佛教所说的世间三宝:佛宝释迦牟尼、法宝四谛圣法、僧宝比丘(和尚)全部具备了。

从此以后,释迦牟尼开始向大众宣传自己所悟到的真理,他前后说法四十九年,谈经三百余会,到了八十多岁时,三藏(即经、律、论)教法已经备尽,不久便圆寂。圆寂前他安慰大家:“佛法永存,佛法无边”,“有生必有死,精进勿懈怠”,说完便涅槃。

释迦牟尼涅槃后,遗体被火化,其舍利(灵骨)由摩揭陀等八国分得各自建塔安奉。最初,塔台座覆体可设置佛像,随着佛教发展壮大,信徒们在大雄宝殿内供奉佛像顶礼膜拜。

佛祖释迦牟尼在世传法四十余载,却没有留下任何著作。圆寂后,他的要言妙道传遍了天竺各国。后来,随着佛教的发展传播,信徒们对佛法的理解仁智各异,产生了分歧。各种经典著述逐渐繁多,不同认识分歧越走越远,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和派别。后来分出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。

根据印度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期以及佛教自身的发展变化,佛教发展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:

一、原始佛教时期,指从佛教产生以后的一百多年间,释迦牟尼及其传承弟子们的佛教。

二、部派佛教时期(约公元前四世纪中叶至公元一世纪中叶),指佛教徒对佛说的戒律和教理产生了明显的分歧看法,教团分裂为众多的派别。

三、大乘佛教时期(约公元一世纪中叶至公元七世纪),指以龙树、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及其后形成的以瑜伽行派为主的佛教。

四、密教时期(约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),指佛教与印度教相结合的时期。

相传佛教在周代即已传入中国,孔子知佛,先秦曾有阿育王寺,秦始皇时有外国僧众来华等多种传说,但大多或语焉不详,或只言片语,或为后人伪托,无足以证佛教的传入。较确切的说法是佛教于西东汉之际传入中国。我国正史《后汉书》记载汉明帝永平十年(公元67年),明帝遣使求法,是佛教传入我国比较早和比较确实的文字记录。明帝十年,派出的使者从西域请来迦叶摩腾、竺法兰两位高僧及一些佛像经传,朝廷命人在洛阳郊外修建白马寺供其居住译经。佛教传入中国后,最初仅限于朝廷及贵族阶层,民间了无所知,百余年间基本上悄然无声,直到三国时期才渐有发展。

佛教传入之初,为了立足中国,寻求发展,便力图从思想上迎合道家学说,而本来佛教中的般若学的一些理论与中国玄学有许多相近之处。至东晋南北朝时期,佛教的离苦得乐、行善慈悲思想得到下层劳动人民的欢迎,加上北方统治者敬佛信任高僧,扶植佛教发展,使佛教得以在中国发展壮大。到了唐朝时,佛教在中国达到鼎盛。

佛教传入中国之初,便已不是一个统一的无派别宗教,随后大量经论的翻译介绍,人们对佛法理解和修持方法产生各种的不同观点,分解出多个宗派的佛教来。至隋唐时有十宗八宗之说。八宗即:三论宗(又名法胜宗)、瑜伽宗(又名法相宗)、天台宗、贤首宗(又名华严宗)、禅宗、净土宗、律宗、密宗(又名真言宗),以上八宗均属于大乘佛教,后加上属于小乘佛教的俱舍宗、成实宗,合称十宗。此外,西藏地区的密宗佛教与汉地密宗所传系统不同,故习惯上把西藏佛教称为藏传密宗,或藏密、西密。